关闭

媒体聚焦 | 筑路兴城绿启未来 产城融合谱写湖北竹山产业园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09 浏览次数: 作者:胡岳诗童、周凡、黄沛 文章来源:中国网

    夏日炎炎,热浪翻涌。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项目现场,机械轰鸣声与山涧鸟鸣交织成奋进交响,以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彰显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力度与豪情,拉开竹山从“秦巴山区”向“全国新能源示范县”跃迁的序幕。

新地标力促产业升级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北的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项目,由联投湖北路桥集团建设,一期工程主要包含绕城一级公路和周边片区开发两部分建设内容,其中绕城一级公路全长7.209公里,总投资21.1亿元,设计标准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作为践行“中优、南联、北扩、东控、西进”区域联动战略的核心载体,竹山城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自规划伊始便肩负着破解发展困局、重构区域格局的使命正朝着鄂西北新型城镇化标杆与区域协调发展示范样板的目标迈进。

它不只是以“山水城产人”融合发展为路径的新型产业园,“做优县城、做强三区、振兴全域”发展布局的战略支点,也是拓展城市发展边界、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打造宜居品质县城的民生典范更是联投湖北路桥加快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

牢记嘱托,建成支点。“在推进这个重点项目时,我们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提升支点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支点建设的战略重心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同时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抢占产业布局先机致力于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竹山县城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项目经理邓学永感慨道。

项目在规划上立足“一破一立”两大核心逻辑:一是破局,针对老城区建筑密集、支线交错导致的346国道过境交通拥堵痼疾,项目将穿城而过的国道主干线改道至城区外缘,为产业集聚预留发展空间;二是立新,在交通优化基础上,以绕城公路为轴线,串联起桥东数字溯源基地、小漩智慧能源网、铜皮沟新能源装备制造中心三大产业引擎,同步布局民生配套,形成产城融合单元。联投湖北路桥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秉持“双线作战”施工理念,在破解老城区交通梗阻难题的同时,为区域产业升级筑牢根基。

硬攻坚刷新路桥速度

作为建设主力军,联投湖北路桥坚持“聚力变革求突破,惟实励新促发展”理念,统筹资源保障、强化全周期管控,通过BIM+智慧工地应用、低碳技术集成、生态修复示范等创新实践,实现“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统一。

方向正确,速度才有意义。竹山建设正接过“十星高地、秦巴强县”的大旗,在竹山城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建设现场,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面对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高的挑战,项目团队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在秦巴山区刷新“铁军速度”。

项目总工程师刘红介绍,今年1月,小漩1#桥的半幅贯通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这座全线控制性工程将空心薄壁墩垂直度误差控制在1‰以内,节段间错台不超过1毫米。冬季施工期间,在刺骨的寒风中,团队采用反向预应力预压工艺替代传统堆载预压,将挂篮施工周期压缩40%,最终让这座大桥以完美姿态横跨峡谷。

而在地下深处,明清隧道的贯通同样考验项目团队智慧,面对Ⅴ级软弱围岩的挑战。团队创新采用“微爆破+机械开挖”组合工艺,在保障周边居民安宁的同时,将单循环进尺从3米提升至4.5米,实现8个月双幅贯通的极限速度。为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影响,项目实施“三级审批制”,配套移动式隔音棚降低噪声,并在居民区设置噪声监测显示屏实时公示数据,以确保居民生活不受施工影响。

不仅如此,作为鄂西北首个“零碳产业园”试点,项目还将绿色基因贯穿始终,在效率与时间的“双向奔赴”中,面对2700万立方米土石方,团队通过BIM技术优化土石方平衡方案,实现挖填方全部就地消纳。挂篮施工、逐级边坡加固等绿色工法,也将施工对生态的扰动降至最低。

在秦巴山深处,一场由智慧与汗水共同浇筑的效率革命,为新时代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项目提前一年半竣工,对企业的战略布局和区域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项目副经理刘志林透露,工期优化直接降本增效,对片区发展而言,道路通则百业兴,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打通区域交通动脉,带动沿线产业集聚和就业增长,作为竹山县“十四五”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提前竣工将为秦巴山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人气探索区域联动

竹山城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正在以“交通动脉+产业引擎”的双重赋能,“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重构鄂西北山区的发展版图全面提升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如同一条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绕城一级公路,设计时速60公里,未来日均车流量预计达1.2万辆,不仅使城区至通用机场的车程从50分钟压缩至20分钟,更通过“沿路拓片”开发模式,释放出3200亩产业用地。

湖北省“新春第一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区域协同力其关键点在于强化县域支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竹山产业园的建设,突破了县域发展格局。项目通过国道外迁拓展城市骨架、构建产城融合单元的创新实践,为丹江口片区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范式。在丹江口,联投湖北路桥以桥梁建设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跃升——水都二桥的通车不仅将城市空间向江岸延伸3公里,更通过“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使汉江两岸从地理分割的“两岸”变为功能融合的“一城”龙山大桥的贯通则将环库生态旅游公路串联成环,使库区乡镇接入区域交通大动脉,沿线民宿、农家乐数量增长180%,真正实现“修一座桥,活一片经济”真正实现了“以城聚人”的愿景。

这种“以桥为媒”的发展逻辑,与竹山“以路为链”的产城融合模式形成呼应,共同诠释了湖北路桥“建桥就是建城市”的理念:通过基础设施的精准投放,丹江口不仅破解了山区县“空间受限、发展受限”的困局,更将桥梁工程转化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催化剂,让每一座跨江飞虹都成为串联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黄金纽带”。

夜幕降临,竹山县城内的智慧路灯次第点亮,这些路灯不仅照亮了归家路,更照亮了一个山区县崛起的未来之路——在竹山,产业、城市、人文不再是割裂的单元,而是共生共荣的有机体,共同谱写着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分享至:
TOP